close

educationdrama.jpeg

從2018推出就一直很想看、又不敢看,很高興台灣能有這樣探討親子與社會問題的戲劇,我日前終於看完了,果然看得既視感很重、毛骨悚然。每一集都是人間煉獄,有多少以愛之名的暴力在每個家裡發生,覺得孩子是父母的「東西」,多少父母認為自己天生擁有所有孩子的所有決定權,孩子出生是應該、注定要符合自己的期望,可悲、可憐,母親和孩子都很可憐。

 

這部劇集做得很好的地方是,他用了兩種手法,拉開了跟觀眾的距離,一是科幻、二是色調。每一個戲劇創作者都會決定作品是要非常貼近觀眾、還是要疏離,貼近能引起真實情感、疏離則創造觀察與思考的空間。

這些故事明明幾十年來都在台灣各家庭中發生,然而他卻每集都導入了科幻片的元素,就是為了讓觀眾覺得「那好像不是真的」,好像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去產生一種寓言啟示感。

另外,<茉莉的最後一天>刻意用了粉色調佈置整個家和角色服裝,彷彿一切是在一個美好的粉紅泡泡裡;<孔雀>整個家的顏色都過飽和,除了呼應孔雀的斑斕,也製造角色的精神壓力;<必須過動>則是用灰白色製造科幻感,上述色調都在創造一個假想環境,讓它不那麼寫實。

這都是為了不要過度引起有類似遭遇的觀眾傷口灑鹽的感受,讓它好像隔靴搔傷口那般,讓觀者在一些驚悚的戲劇效果外,是隱隱作痛的,以此去思考,過去亞洲傳統父母為大的思維,以及升學主義等,是否造成許多家庭悲劇和社會問題。

 

我認為比較可惜是最後一集,劇本台詞寫得不夠好,故事又太白了,導致演員都比較尷尬,但很開心前面集數的孩子演員在這集中客串,彷彿那些角色在另一個平行時空的烏托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個串連在黑鏡的<暗黑博物館>也有玩過,讓這個劇集有個不錯的收尾。

劇集從親子,家庭,到學校制度,社會體制,整體思維是有在層層向上的,觀眾肯定對於親子與家庭的部分最有感,對於社會制度覺得「啊就是那樣」,不過這就可以看出編劇在這作品中的企圖心,因為在現代,每個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大家都受社會氛圍與價值觀的影響,因此很多「問題」很多「狀況」,要探討的層面都挺廣的,最後,依然很感謝,台灣能有這樣的劇集推出。

 

延伸閱讀:

https://www.social-lab.cc/2018/09/industry-report/%E6%B4%9E%E5%AF%9F%E5%A0%B1%E5%91%8A%E3%80%8B%E3%80%8A%E4%BD%A0%E7%9A%84%E5%AD%A9%E5%AD%90%E4%B8%8D%E6%98%AF%E4%BD%A0%E7%9A%84%E5%AD%A9%E5%AD%90%E3%80%8B%E6%88%B2%E5%8A%87%E5%BC%B5%E5%8A%9B%E5%8F%8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