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在電影界工作的人,對於海角七號奇蹟般的票房感到不解,畢竟當初台北電影節放完時就已評價兩極,雖然我們看到電影版在電影節放映過後出現的都是好評,但業界許多人並不看好,有人打賭台北票房一千五百萬便已是個奇蹟,沒想到前幾日台北票房破了五千萬,真是讓大家的眼鏡摔碎了一地,更讓近期美商大片臉綠。本篇文章想來短短的評論為什麼《海角七號》可以讓在地的認同,進而大紅?
筆者認為海角七號最大的特色就是將片中人物「刻板印象化」,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從阿嘉是從台北回來的失敗樂手開始,我們可以看出導演描述了一個大眾心理認為「玩音樂的人不容易成功」這樣的特質,同時在後來的段落當中,他為了音樂,放棄了郵差的工作,使得信件堆積如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雖然後果被導演輕描淡寫過去,但仍塑造出樂手的刻板印象。阿嘉母親的情人被塑造成為一個有錢有勢的地方大老,段落裡充滿對於地方的干預與關懷。馬勞有著原住民的好嗓子。馬拉桑可以說某種程度代表了台灣的奮鬥精神。
這個手法的優點在於可以讓觀眾得到更多的認同感,似乎這些小人物就在身旁出現一般,也讓人很快的就能夠了解每個角色,進入狀況。缺點就是這些人物顯得平板,沒有人物塑造的縱深,更由於支線過多、分散,便減少了每個角色在戲中的成長,模糊了主線的描寫。
第二個就是「拼貼」,片中許多段落似乎在劇本當中就轉折的不甚流暢,林曉培與田中千繪一開始在旅店的相遇就令人感覺奇怪,小妹妹在教堂裡彈鋼琴的段落也讓觀影者困惑。採用許多角色描寫台灣文化的當下,也讓電影所呈現的「台灣文化地景」成了支離破碎的模樣。不過,這也成為了一個可以吸引觀眾之處,當大部份的人都可以在電影中找到自己認同的「文化」時,自然就能有口碑傳出。
第三個就是「煽情」,同樣都是由一封封的情書帶出,也許對電影有些認識的人會記得歐弗斯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向我們證明了不用華麗的詞彙(例如信中出現的「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這種只有歌詞裡才會出現的台詞),也能觸動人心。恣意的使用配樂以帶出觀者情緒時也激怒了另一群觀眾。劇本的繁雜讓人物的深度沒有辦法凸顯出來,就只能夠靠著台詞的煽情來帶出觀眾的情緒,進而塑造對於角色的認同。
第四個是「在地文化」,從一開始阿嘉的「肏你媽的台北」,帶出了西門町、台北車站、台北橋這些地點讓台北人開始有了認同,到墾丁的沙灘,夏都酒店(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高中畢旅,有著豪華的私人海灘),外國女郎點出了墾丁的異國風味,接著以地方大老痛批資本主義與外資之惡,最後再以樂團的熱力放送象徵的台灣本土文化的再興。這些讓在受著外國(特別是中國)壓制的台灣人有了情緒的出口,也隨之認同本片。
《海角七號》的整體的藝術價值,或是我們說所謂玩弄電影技法的熟練程度不盡成熟,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電影工作者可能較喜歡《囧男孩》的緣故,因為就劇本的成熟度跟技法到象徵符號上,《囧》一片可以說是較為精準。但《海》一片同時因為上述這些特色被討厭與熱愛著。無論如何,台灣適時地需要這樣一部電影以振興國片,讓更多的人願意將資金投入到國片市場中。拍一部商業片並不是甚麼壞事,許多人用藝術片的角度分析海角七號可能也不太恰當,但,也許大家心中都在期待,台灣也能拍出自己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既叫好,又叫座。
本文轉錄自: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7216567
- Oct 02 Thu 2008 05:15
[轉錄] 海角七號的問題與優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