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在這十多年在商業電影上獲得相當的成功,「超級英雄」系列也宛如從過去是「某些小眾的人喜歡的動作娛樂片」,更擴大到成為某些流行文化的標誌,相關電影和影集也如雨後春筍,多到讓人一度有一種:「是還有多少?」的感覺,實際上也有電影人抨擊現在的電影圈有太多關注都集中在這個類型。
不過,超級英雄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漫威在這十多年在商業電影上獲得相當的成功,「超級英雄」系列也宛如從過去是「某些小眾的人喜歡的動作娛樂片」,更擴大到成為某些流行文化的標誌,相關電影和影集也如雨後春筍,多到讓人一度有一種:「是還有多少?」的感覺,實際上也有電影人抨擊現在的電影圈有太多關注都集中在這個類型。
不過,超級英雄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人家常說,人生像一場牌局。每個人先天條件、家庭條件就不同之外,在不同的歲數時,你能擁有的東西也不一樣。你只能把握手上的牌,去打出最好的結果。
現在長越大越感覺深刻。例如年紀過了,就吃不到年輕的紅利,很多機會就是只給年輕的,那麼,自己年輕的時候,又在幹嘛呢?當時其實也有諸多機會被自己把握與流失掉了呀,每個人都是如此。
今天做了一個美夢。
我夢到我要去美國拍一部電影,是跟籃球有關的,開拍前是在一個很舒服、佈置得像是居家感的地方休息,有兩間籃球場,我在其中一間很像兒童遊戲間的地方,一直把一個飛龍玩偶投入籃筐,我在夢裡面意識到這可能是外星球的籃球賽,投的是飛龍⋯⋯
2008年的電影《瓦力》裡面「預言」了未來的人類:因為科技太方便,所有人都變得肥胖,並且整天都盯著螢幕,連每天經過的地方有游泳池也不知道(也沒有人在游泳),直到螢幕壞了,才發現原來太空艙窗外有耀眼無比的星空。
這幾乎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現代許多人已經失去了「感覺」的能力,越活越沒有感覺,所有的「感覺」都靠小小的螢幕來接收,演唱會、煙火、美景,全都是急著拿出手機來錄影,這樣的人沒有感受刺激的能力與需求,他們只想紀錄、上傳告訴社群自己有這樣的經歷,而自己在當下卻不去經歷。
昨天看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原意是不因外物美好而喜悦,也不因自己失意落魄而悲傷。
讓我想到做藝術、做演員,正好相反!我們就是訓練自己的感官一直放大,敏感而敏銳,看到美好非常喜悅、心思細膩悲天憫人,所以,其實我們一堆 emo 仔。自己夠 emo,創作的東西能讓一般感知程度的人在偶爾 emo 時,有東西可以慰藉。
我不用臉書已經七個月了。現在臉書帳號只用來管理個人粉專,以及看一些想看的粉專和社團資訊。現在的帳號朋友數甚至才14個,但也沒差因為沒在用了。
當一個帳號沒什麼朋友時,臉書塗鴉牆畫面看起來如何?
來逛佳佳唱片行蠻感動的,小時候的唱片之路是從民生東路的非連鎖唱片行開始,之後是去玫瑰唱片買,然後幾乎整個高中大學都在光華那邊的合友唱片買,後來都在佳佳買。
佳佳常常會送海報,不管是買中文還是日文的專輯,有海報真的是很開心。
佳佳也很會陳列,我有好幾次都是逛著逛著被架上不知名的唱片吸引,然後買了聽了發現很喜歡,這種驚喜除了唱片封面的設計之外,就是唱片行的擺設了。
「擇善固執」的重點是擇善,而不是固執。
堅持良心與道德的準則不輕易被外在因素動搖、妥協。所謂「堅持對的事」,是跟善良、公平、道德、正義有關的,是跟社會有關,不是只跟自己有關。
人家都說現在是自媒體、網紅的時代,然而,所謂的網紅,跟藝人的差別在哪?為何出現那麼多沒有人認識的網紅?
我認為,網紅最大的限制,也就是觀眾群分眾,實際上的曝光度不如流量數字那麼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