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子
電影的畫面都拍得不錯。故事也不差。
.
.
.
防雷。喜歡這電影或喜歡演員的不要看下去。
.
.
.
電影一開始就是一連串的聳動剪輯,然後故事才開始進行,讓我在想這好像現在網路 youtuber 影片的剪法,先給你看精華,怕我跳出去滑掉似的。
電影進行到一半我就已經有嚴重的不耐煩,我一直在想,那些支離破碎的剪輯能視為一種風格嗎?全片沒有任何一段長戲,都是快速跳接,每個人話講不到幾句就接走,真的好像在看網路影片,並且電影還有分章節,第一章結束時,我在想,剛才是看完預告片嗎?那可以進正片了吧?結果一直到第四章都是一樣的剪法。
我不禁在想這樣的選擇是為什麼?其實要拍攝黑幫、暗網、刑求、摘器官,這些都不好拍,我在想是不是預算的限制,讓他們如果拍長一點,會容易露出破綻,所以才都給你看一點點,快點轉走,連追逐、動作戲,都超短!於是越到電影後面,破綻和bug就越多,觀眾席也出現越多笑聲。
我必須說選擇 婁峻碩 和 小春 來演電影,是有話題性也令人期待的,但小春在電影裡就是他自己,婁峻碩 我只能說他盡力了:「電爆你喔」、「載妳去死要不要」可視為年輕人的語彙,在電影裡成為大爆笑的笑點我認為不是他的錯,終究是劇本導致不會演戲的歌手更無能為力。全片有像一個「人」的只有 張孝全 和 黃建為,好不容易這兩個人在車子裡,要講正事、攤牌了吧,我正期待能有一段對戲的時候,又是一樣,講不到兩三句就被剪接切走了,活像youtuber把所有換氣空拍都剪掉那般。其實電影卡司不差,例如還有 游安順、王子育 等演員,但那個劇本那個樣子,他們兩人也無可發揮啊,「你還想泡腳啊?」也只能無辜的成為下一個大爆笑。
平常我們看電影,是像看一部小說,而這片像是一疊便條紙。每一張紙上面都有給你該有的資訊,但都只有兩句話,你最後看到一堆資訊疊起來的一大張便條紙筆記,而不像看了一個故事書,劇情是能看懂能理解,但沒有任何長戲、對戲的結果,就是觀感也被切得支離破碎,就算張孝全再努力,電影最後的獨白也很難傳遞,我們「認知上」可以理解故事裡悲憫的部分:「一對無緣的父女,並不是因為做錯什麼導致悲慘的人生,矛盾又陌生的情感。」我們理智上知道,卻在過程中被那個剪輯一直斷來斷去,表面上節奏很明快,但那不是敘事,只是告知,我們從未沈浸,最後也只得旁觀。
如果這些拍攝的素材,是頑童或是小春的MV、音樂錄影帶,縮到可能一小時吧,那會非常屌,因為這種剪法就是MV的語彙,而且我最前面就說了,畫面、色調其實都拍得不錯,如果是音樂錄影帶就很屌很好看,但如果是電影的話,我是覺得這樣拍這樣剪很像在藏拙,不給你有機會去沈浸劇情、去看畫面的細節、去感受演員的互動、去體會角色的狀態。那為什麼是MV的話就可以?因為MV有 音樂+歌詞,畫面是輔助氣氛。但電影,是要用畫面、情節去說故事、配樂是輔助。
這樣的題材會讓我想到香港電影,要是能拍成像《門徒》、《無間道》那種感覺、敘事的電影,應該是能好看的。然而我不明白現在電影長這樣,是藏拙、不得已、還是弄巧成拙,還是一種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