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環物語》這個劇本非常多戲劇系學生、話劇社演過,對於現在可能年紀在三十以上的演員而言,都頗熟悉,看過或自己演過。
2024年,我在劇場看了新版再演的《圓環物語》(這個版本由 呂名堯 導演,2023年製作演出、24年加演。),觀戲的過程我不斷在想著:
「 一 齣 我 們 喜 歡 的 戲 要 如 何 活 下 去 ?」
我是七年級生,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在我大學時,台灣的三大劇團應該是: 表演工作坊 、果陀劇場、屏風表演班。我大學時,除了看這些大劇團的戲,也看了很多中小型的戲劇演出,奠定了我對劇場的熱愛,劇場裡的各種元素:故事、呈現方式、畫面、音樂 等各方面非常吸引我,關於劇場藝術的種種都帶給我無數的刺激。
也很感謝文大戲劇系辦的館藏,讓我在學時看了很多過去的劇作影片,如:《暗戀桃花源1999》、《我和我和他和她》、《決不付帳》⋯⋯等(還有相聲、老電影、動畫等,謝謝助教的收藏整理),儘管是透過錄影的影片,對於一個戲劇系的學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暗戀桃花源》之後的每個版本我都有看)
也會慢慢理解很多戲的歷史意義,如台灣劇場史,自解嚴之後,小劇場開始蓬勃發展,無數前輩創造了各種實驗性的演出,累積了非常多的作品精神延續至今。
(像屏風表演班的《三人行不行》,我認為是動作、默劇與戲劇活動的優良範本,呈現了劇場的虛與實之間的遊戲,想要當演員的人,若能演過、玩過,定能獲得許多啟發。)
上面那些自溺的回味只是我個人的經歷,但我不禁在想,那現代呢?現在的戲劇系學生,他們會看什麼戲、被什麼作品打動、是什麼讓他們對劇場產生熱情?
如果我們都認同「一部好戲能夠永流傳」,就像 莎士比亞 的劇作,那麽那些曾經我們喜歡過的劇本,能在當代演下去、受歡迎、被不同年齡層的人喜歡嗎?
來聊聊這一版的《圓環物語》吧。
開場是一段歷史描述,當中提到「我們是中國人」,在現在的台灣社會這句話有點敏感,不過在當年、我們小時候,自己是「中國人」、「中華民族」這件事的認知並沒有什麼問題,當年周杰倫也曾經說過:「我是中國人也是台彎人,這有什麼奇怪的?」,導演也隨後在此版的演出中加入近代的社會變遷歷史,作為戲劇反映當代社會的補充。(註:此戲首演於1987年)
《圓環物語》最著名的便是劇本形式,七位演員,演出七位主角,甲乙、乙丙、丙丁⋯⋯以此類推這樣一場一場延續下去,最後接回「甲」,形成人際關係裡的「圓環」,演員們偶爾在其他場次「客串」配角的角色,一段一段的對手戲考驗著演員的功力與讓全戲有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的既視感。
(註:六度分隔理論(英語: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認為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識的兩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起聯繫。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於1967年根據這個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要6步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人。)
於此也會很殘酷的顯示一件事—— 如果演員主演的角色,沒有比擔任其他場的配角來得有趣、令人印象深刻,那便是本末倒置。因為配角是插花的、是製造效果的,演員擔任「甲/乙/丙/丁/戊/己/庚」之一才是有篇幅的主角,身為演員理當優先把自己的「主要角色」演得活靈活現富有人味,而非在別人的故事中效果十足,因為配角有時候帶有笑點那是劇本設計或導演安排,作為一位演員,能否把一個角色演深,乃功力所在。
有點可惜我看的這次演出中,部分演員在自己的主角戲的段落裡,是乏味的,甚至讓人記不得角色到底是誰、劇情是什麼,我認為這是在排戲時需要極度注意的主從關係。
承上段,關於主角戲的拿捏,除了演員的表演功力,也就很考驗導演的安排。在為戲添加效果設計的同時,主戲有沒有抓好,這會嚴重的影響觀戲體驗,沒有處理好就會喧賓奪主。
這次的版本,我在導演手法上看到的是「由繁入簡」,從一開始舞台邊有很多道具,每一場戲也都有很多形式上的設計,甚至有三人分飾一角這種很劇場的設計,到了下半場,舞台變得越少東西,最後作結。結尾我覺得氣氛效果是好的,但不禁想要回頭討論一下,進到結尾之前,當舞台上越來越少東西,也就等於完全要靠演員用演技對幹,在戲劇的四分之三這個時候,是否有點風險?
戲劇設計沒有對錯,只看效果,導演想要「由簡入繁」、「由繁入簡」都是可以的,這裡說的繁和簡可以是 道具上的、形式上的、燈光音效技術上的、也可以是演員表演的豐富度上面的,演員對手戲的自身豐富度 vs 導演安排外在技術的輔助,有沒有讓戲劇是引人入勝的,這一點,我認為還可以討論、檢查。
總體來說,能看到經典劇目再次搬演終究是開心的。
時間推著人們更迭輪替,前文中的三大劇團也都面對了經典劇作再製的課題,果陀劇場 找了新的實力演員搬演過去劇場三寶的經典好戲,李國修老師過世後現在劇作也由不同單位再製,表坊 讓 名堯 來嘗試重新詮釋舊戲我覺得是好的,就像我在看這戲之前,心裡思量著:誰還要看這戲?老戲到底要賣給誰?會不會我們喜歡的終究是那時候的你我?只是情懷罷了?
我認為必須承認,戲劇是反應社會的,或許有些劇本,實在無法存在天長地久,也些戲的主題、版本的節奏,跟當代社會無法共振了,但在看本戲的過程中,我同時感受到 愛情 終究是人類會面臨的課題,人有七情六慾,因此戲劇裡的悲歡離合能不受時空的影響,依然能讓人共鳴,因此老戲,還有活下去的空間,改編、重製的可能。就像一首經典老歌,被年輕的流行歌手改了曲風、改了唱腔等,老人或許就喜歡原汁原味,但新世代的年輕人,如果能因此而喜歡上新的版本,那也不是件壞事,例如:劉若英 vs 林宥嘉 <成全>。
對了,《圓環物語》的海報特復古!文字都好大!我當天在劇場外看到海報就笑了,而我是喜歡的!因為海報,不就是為了傳遞訊息、宣傳嗎?字很大,有何不可呢?那張海報,可格外適切的讓人知道,這是一齣有 old fashion 風味的新演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