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過得有點「科幻」,看了這三部經典動畫讓我陷入很多對於科技的思考,我不禁在想,這些作者,究竟算是才華,還是他們閱讀了大量這樣的東西,才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

 

<AKIRA> -1988年作品

<攻殼機動隊>- 1995年作品

<攻殼機動隊2>- 2004年作品

 

早在 1988 年,大友克洋便開始思考,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故事中探討了一個人突然獲得了巨大的力量,帶來的會是救贖或是毀滅?看來故事傾向的是後者,而那樣巨大的力量,其實就影射了人類的發展,從會用工具、火、鋼鐵、蒸汽、電力..等,科技的發展著實加強了人的「力量」,然而獲得這樣力量的人類們,是否在建設中也同時帶來了世界的毀滅?

 

1995 與 2004 的<攻殼機動隊>,可說是一部近代的預言,儘管故事設定的時間是 2032年,然而日前導演 押井守 在接受真人版電影即將發行的訪談中提到,原劇中所呈現的人與科技與網路完全結合的世界,無疑已經是現在的世界,現代人人已離不開手機,人是與科技網路一起生活著的。你會驚艷十多年前,藝術家已經把網路的發展預想到了那麼遠,或許在 1995 年時,很多內容還是抽象的想像,然而今年 2017 去看,覺得一切都合情合理,就不禁佩服著這樣的作品!那些因為是動畫於是覺得是次文化或覺得是給小孩看的人,實在會是非常可惜。

 

這三部除了故事內容的深度之外,在畫面美學上的呈現也是造就他們留名青史的原因,現在再看<AKIRA>,會略覺得人物的動作與表情稍微不流暢,可是背景的繪製,以及公路飆車的車尾燈,你很難想像居然 1988 年!就有這樣的呈現!<創-光速戰記>根本只是照抄而已!?

而<攻殼>系列中,除了打鬥場面之外,對於未來科技的呈現,也影響著後來的多部作品,我認為<關鍵報告>等科幻片,都採取了類似的美學設計走向,除了透明平板,還有與星際大戰類似的通訊視訊系統,無怪乎有人會說,任何創作都不是原創,而是在別人創作過的基礎上,添加上新的東西,或是新的視角詮釋。

還有一點也是這三部電影帶給世界莫大衝擊的地方,便是東方文化的呈現,<akira>是新東京都市,以東京為基礎設計,而<攻殼>的背景是以香港為設計參考,<攻殼2>甚至有一段完整呈現了台灣的廟宇文化與三太子,這些都使作品不至於只是科技幻想,而也有文化底蘊,讓人覺得有根,而只是一個關於未來的夢境。

 

這三部的音樂與音效使用的很大膽,相較起來 2004 <攻殼2>也許是時間比較接近現代,裡面的音樂使用方式比較抓得到脈絡,<akira>與<攻殼>皆使用了類似日本傳統的吟唱歌曲,加上打擊樂,讓作品聽起來增添了一個神秘與不安感,相當佩服!這樣的跳脫呈現,在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少見,好萊塢電影常見設計得非常棒的音樂,帶領情緒扣人心弦,然而如<akira>作品中,音效根本可以當作是另一位沒有出現在畫面上的演員,一直也在搭配的劇情精彩的演出,無怪乎我有朋友說:「你知道什麼叫做看不見車尾燈嗎?看AKIRA。」那部作品各方面的執念與呈現的高度,的確難找到其他作品能相提並論。

 

最後是他們帶給其他作品的影響,當我是 2017 年才看到這樣的作品時,觀看的過程中不停地想到其他過去看過的作品,然而我的意思不是抄襲,而是啟發,關於創作者之間互相的啟發,在<雲端情人>的結尾,”她"走向了更寬廣的網路世界汲取無垠的知識與訊息,這跟<攻殼1>如出一徹,而<駭客任務>裡,在脖子後方接線,以及進入虛擬網路,看見非真實的景象,根本<攻殼2>的劇情精華高潮!

 

很多時候這樣的作品,不只是一個視覺享受而已,更像對世界的提問、反思。

 

 

延伸閱讀:

《akira》--看大友克洋用破壞諷刺現實

說在真人版之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攻殼機動隊》

【電影冷知識】《攻殼機動隊》中的科幻三太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MSKY 的頭像
    WMSKY

    wmsky 網誌

    WM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