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電影在網路上已經有非常多的批評與爭議,那些顯而易見以及重複的負面新聞我就不提了,本文將寫些我覺得「好的地方」與「努力的痕跡」,以及「但是⋯⋯不解」之處。
如果是「她皮膚為什麼不白、為什麼找拉丁裔來演」,如果是這樣程度的觀眾,那我想沒什麼好討論的,不想看真的沒關係,這世界有看不完的影劇,麻煩您自行去尋找讓您順眼的影劇看,不用再停在這水平的批評上。
《白雪公主》固然經典,但著實也非常的「古早」,古早的髮型、多色的服裝,都跟其他知名公主有所落差(浪漫長髮、單色洋裝禮服),本片保留了「藍黃紅」的公主服,但是有給髮型一個新的解釋:她原本是長髮、是被皇后剪成土氣的髮型的。
演員 Rachel Zegler 是很漂亮的啊(下方附圖),她演其他片的時候沒人說她醜,都是釋出白雪公主造型之後(搭配那個髮型)、以及她在媒體前的言論之後,才開始被一直醜化、抨擊成醜,我認為這一點恰恰好反應了《白雪公主》的核心精神——「外表的美不是真的美、內心的美才是真的美。」

壞皇后找了知名的大美女 蓋爾加朵 aka 神力女超人 來演,以大眾審美而言,皇后無疑是外表美艷的,但在故事中她有壞心腸,因此她不是最美的女人。以上是這是故事中的角色,我們再來討論演員本人,演員 蓋爾加朵 當然是美女我又說了一次,然而部分影評與網友批評她的演技不佳,這不也證明了,不是外表美,表演就會好看。表演的魅力 與 外表顏值符合大眾審美 並非等號。(加上她也有失言風波)
故事裡的白雪公主,被剪了土氣的髮型、穿了藍黃紅的公主服,但是她能鼓勵人向善,因此魔鏡認為那是真正的美麗。正好跟現實的演員 Rachel Zegler 遭遇相反,豈不諷刺。
其他我認為「好的部分」還有,原作動畫裡比較知名的歌曲有,白雪公主的主題曲是<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這首也是耳熟能詳的爵士經典曲目,有非常多爵士樂手演奏與改編。另外還有<I’m Wishing>、<One Song>,這兩首被現代人嘲諷為少女發春跟變態王子的歌曲(笑),以及小矮人的工作主題歌(Heigh-Ho)、打掃歌(Bluddle-Uddle-Um-Dum)、派對歌(The Silly Song)。<Heigh-Ho>非常經典,輕快有童趣,世界各地迪士尼樂園都絕對會大量聽到。
這片因為要取消「公主只能苦等王子來拯救」的舊有刻板印象,因此把王子取消了,等待王子的歌曲當然也就取消了(只有在背景配樂出現),作為改編則多了不少具有「音樂劇」要素的歌曲,包括皇后也多了一首屬於她的「I want song」(註:I wang song 不是歌名,而是音樂劇理論中表達角色動機的歌曲)。我認為這些新歌的設計還是符合迪士尼的水平的。
以上「音樂劇的新歌」設計、以及主題上因應時代所做得劇情改編,我認為都是「好的部分」,至於「努力的痕跡」則是,我知道你努力了,但是⋯⋯取代王子的男主角,是個盜賊?這設定也太像《魔髮奇緣》的男主角了吧,然後他還沒什麼魅力,又不是羅賓漢的氣質,選角也是不太妙(跟白雪一樣,歌藝高分,形象__)。再來故事的最後,白雪公主奪回王權的部分,又太像《獅子王》了吧!獅子王子/王國的公主,從流放到回歸,對抗自己的親戚(刀疤叔叔/後母),再者,公主奪回王國、登基,這劇情不是《阿拉丁》真人版用過了嗎!這些地方就會變成說,我知道你努力改編了,但⋯⋯我有看到努力的痕跡,沒有看到拍案叫絕。
最後是「不解」之處。我自己是劇場工作者,我認知的演員吼,會抱怨劇本、抱怨導演、抱怨待遇、抱怨過程,但是核心關於自己的表演要被人觀看,都還是會希望是「好看」的,注意:這裡的好看不是外表的好看,是表演的好看,「就算是一個爛劇本,我也盡力把我的角色演好,讓觀眾可以看出,我的表演能力是沒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劇本」,演員普遍是這樣的邏輯(大部分、也有例外)。本片的白雪公主常常露出一個突出下巴、露出下排牙齒的表情,我不懂一個美女怎麼會做出這麼詭異的、有如日本搞笑藝人裝厚道的表情,難道這是她對迪士尼與輿論風波的抗議嗎?是有可能,但作為演員、電影會永遠被保留在銀幕上,正常來說還是不太會刻意崩壞自己的形象吧?但她那個厚道臉不止一次出現,我無法理解這是一個她的詮釋、還是她沒注意(劇組呢?沒人覺得奇怪嗎?),還是怎麼了。
結論:我認為這片給小朋友看是沒有問題的,片中著實有非常多正向的思想:崇尚自由、懷抱希望、努力奮鬥、關懷他人,擁抱生活中的幸福,這些對於孩子而言都是好的內容,在孩子的眼中,對於故事邏輯以及那些我們認為的荒謬之處,也都能以「童話故事」去接受,並且結局也不是以暴力戰爭奪回王權,是以民心服人,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低齡兒童可看。以大人視角來看本片有諸多「問題」,給小孩看我認為還是可以的。當然如果你完全不能接受,覺得就是爛片中的爛片,那也沒關係啊,反正迪士尼或皮克斯還有很多好選擇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