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SU38WWkAAL_XV.jpeg

首先覺得 松岡茉優 好適合這類角色喔。在另一個「競技主題」的電影《花牌情緣》中她也是擔任女王的角色。

 

不知道所有學習過古典音樂的人是否都會在這部電影中看到某些時刻的自己,「我們為什麼那麼追求完美呢?」,反覆的練習過程有時候跟受苦沒兩樣,我們為何要彈奏音樂、而且要彈奏的完美呢?

 

故事聚焦在一個鋼琴大賽,拉出四位演奏者的故事,這部由得獎小說改編的電影其實很難拍,因為你必須把文字化為影像,小說裡能用文字去描繪諸多想像、感覺,可電影卻要「演出來」,那你又要如何呈現所謂小說中描述的音樂?

先舉個反例,國片在文學改編的時候,常常把小說化為旁白,我認為這是非常遜的手段,觀眾是來看電影不是來聽廣播劇、有聲書的,九把刀早期的電影都有這種毛病。

 

看到這部電影讓我特別想到「文學性」,日本很多電影都具有文學性,所以讓人感覺好像步調很慢,想著(為何有那麼多沒有對話的片段呢?),那是因為導演在用畫面呈現他理想中的文字畫面呀~

例如 是枝裕和 常被人說他很會拍散步的橋段,例如 海街日記,其實那些步伐,都在描繪劇情呀

如果是不擅、不喜這類文學性的觀眾,大概會無法接受吧!

寫到這裡就想到《在車上》、《東尼瀧谷》也都是 改編自 村上春樹 的作品,村上春樹 特別善於描繪很多場景與人物的細節,所以《東尼瀧谷》有諸多的獨白去呈現那種寂寞而未解的情感,《在車上》的篇幅相當長,細細地描繪那些角色的內在。

而所幸本片並未如上述兩片那般難入口,我認為是相當成功的翻拍!

 

回到前一段,本片的主角主要有四位,另外還有大賽的評審也擔任了重要的對照,很多漫畫為了表現主角的戰力,會讓旁邊的某人一直在做戰況說明,也就是球評的角色,可是這樣略俗,本片厲害的地方就在於,說明不多,卻可以讓觀眾聽得出四人之間的差異,哇,這肯定是在尋找樂手時很用心的找、細心的設計每一段的彈奏風格,於是這片的評審,反而不是一一說明每一段演出的功能,而是反應了音樂人的人生,為什麼女評審那麼厭世?因為她年輕時也曾被稱作天才女鋼琴家,可是那又如何,她的才華有如曇花一現,她現在擁有的,也就是坐在那邊看一個又一個的年輕人,走上跟自己類似的道路,然後說到主角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反應在自己的音樂上,松岡茉優 所飾演的天才少女,是要突破心魔,而 天才少年,則是無憂無慮的展現自己的才華,背負 偶像音樂家 title 的男鋼琴家,則是要在比賽中證明自己,他們明明是競爭者,在故事裡卻像是個戰友,一起面對魔王—— 那深不可測的古典音樂(其實電影中的是現代音樂,也真的是現有的樂章)

我特別驚訝片中有一段他們一起去海邊的橋段,那段很像 是枝裕和 的風格,而且照理說感覺參賽者不會一起出遊吧?但那段著實是本片最重要的片段之一,「世界在震動」,為什麼我們要彈奏音樂?因為音樂,能讓世界震動起來!

他們要挑戰的不只是那艱難的樂章,同時還有樂團的配合,這也在電影的後半段帶來了相當生動的衝擊,令人相當過癮。

 

本片有幾個段落我覺得很可愛,由 片桐はいり 所演繹的寄物服務處人員,在比賽的過程中,偷偷的用耳機聽場內的比賽,此舉可以顯示這場比賽,連工作人員都是樂迷外,同時也讓電影有喘息的機會,是非常好的過場。片桐はいり也實在是個長相非常有記憶點和效果的演員,多部日劇都可看到她的演出。

看到這個會讓我想到漫畫<灌籃高手>裡面,曾有個沒有人知道名字的學妹,在山王之戰的時候想說,偷偷溜去看一下比分就好,結果看到山王與湘北只差五分!從局外人的視角看主線正在發生的事,更增添事件的影響力。

 

講講演員,當然我們都知道鋼琴不是他們本人彈的,但在畫面與手部特寫的切換間,演員的表演相當到位,想必他們都深刻模仿原演奏者了!很多身體的力道,都是彈琴的力道,有疏有密,相當精彩。

 

最後想說,這片的片名叫《蜜蜂與遠雷》,英文片名卻是「傾聽宇宙的聲音」,原作者花了非常多年構思這本小說,對於音樂與演奏家有諸多描繪,讓這本小說一舉拿下多個文學獎,音樂有很多類型,演奏者也是,有的工整如彈琴機器,有的自由奔放不受限制,有的技巧高深,有的情感豐富,而誰能定義藝術的優劣呢?得獎就是最好的音樂嗎?我想觀眾都會對月光下的四手聯彈印象深刻,因為那個段落體現了彈琴的本質,音樂應該是帶來快樂的,可視競賽卻是壓力與辛苦的,日本能有多部文學與影視作品描繪古典音樂相關的故事,台灣卻少見這樣的故事,也許就是文化底蘊與社會價值觀的落差吧。總之,《蜂蜜與遠雷》是一部令人驚訝的好片,但同時需要一些藝術的感受力,去細品當中的文學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MSKY 的頭像
    WMSKY

    wmsky 網誌

    WM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